专家:中国-东盟自贸区涵盖19亿人口 更具互补性
专家:东盟应在东亚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 人民币区域化是时间问题
核心提示:由于泰国政局动荡,原定4月10日至12日的东盟系列会议被迫延期数月举行,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副秘书长许宁宁做客搜狐演播室,为大家就会议关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网友进行交流。他认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建立成败对中国今后贸易区建立至关重要,中国-东盟贸易区比北美自贸区和欧盟更具互补性,东盟应该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人民币在中国-东盟区域化只是时间问题。
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建立成败对中国今后贸易区建立至关重要
主持人:许秘书长,东亚峰会延期,但是对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东南亚地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是突飞猛进的,尽管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是至今恢复的还是很不错的。中国13亿多加上东南亚5亿多人口,这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对双边、亚洲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对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版图的重新布局有何意义?
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这个区域内国家之间各领域合作的全面展开,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也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继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日本和东盟建自由贸易区、韩国和东盟建自由贸易区,大家都看好东盟,与东盟建自由贸易区,这有利于东盟发展和东盟自身经济一体化。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国外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中国现在还跟其他一些国家在商谈或者正在建自由贸易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建好的话,对后面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通过增进合作、密切合作关系,这对于目前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2008年达23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增长速度很快。自从2004年中国和东盟签署了面向繁荣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行动计划之后,这些年中国和东盟各领域的合作正呈全面展开的势头,为多维的、立体的合作景观,可以说,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过去从来没像今天这么红火。
主持人:您提到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红火,另外也一直在提到,全球最大的贸易区,所谓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很多网友可能都不清楚。“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数据?
许宁宁:说到最大,主要是人口多,这是一个显著的概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对其他的自由贸易区有几个特点:
第一,人口最多。19亿消费者,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吸引区域外的资金,因为区域外的有些发达国家一看这个市场很大,纷纷到这里来投资,包括发展贸易。
第二,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第三,是一个由大国与一个地区国际组织组建的自由贸易区。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么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建立,速度很快。从2000年中国时任总理朱熔基提议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至今,可以说一年一大步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应对各国差异的贸易协议
主持人:能否讲一下,双方近些年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有哪些双方关切的核心问题和遗留问题?
许宁宁:这也是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关心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东盟又是我们的邻国,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最容易走出去的一个地区,另外,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东盟成员国中华商经济又占有重要的部分,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东南亚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重要地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谈判和实施,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东盟十国是一方,跟我们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方的十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像新加坡跟老挝人均GDP相差100倍,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政经体制不一样、宗教信仰不一样,有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也有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像菲律宾,也有佛教为主的国家,像缅甸、泰国,所以我们的合作伙伴是这么一些国家组成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的比较难降关税,因为它的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关税,所以,谈判时东盟内部有协调问题,如果自行不协调好的话,就很难达成共识。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大的差异性,在协议中体现为区别对待,如服务贸易协议有11个附件,一个国家一个附件,相互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领域不同。货物贸易协议,相互开放货物贸易市场,也是分了几个层次:第一个,东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六个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先开放,到2010年1月1日,我们间正常类产品关税都要取消,这是一个时间表。我们跟东盟四个新的成员国,正常类产品关税下调到零的时间是2015年,四个新的成员国就是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如何相互开放投资问题。现在东盟在华投资是远远多于我们在东盟的投资。从目前的投资情况来看,东盟在华投资有500多亿美元,中国在东盟的投资是6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在那里投资、发展还不是很多,而签署投资协议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国企业到东盟去。这个现在是谈的时间最长的,也是摆在最后签署的投资协议,这个刚刚谈完。
第三,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因为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领域, 2007年1月,我们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先开放一批,第二轮开放哪些继续再谈。我想,投资协议签署之后,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建立,第二轮服务贸易开放将据情而谈。
从自由贸易区给大家带来的利益方面,从2004年1月1日早期协议的实施,2005年的7月20日大规模的开始降税,以及后来的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都使得大家逐步尝到了建自由贸易区的甜头,普通老百姓消费东盟的免关税产品便宜了,现在在我们很多市场都能看到到处是榴莲、火龙果这些东南亚热带水果,我们消费东盟的海产品也比较便宜了。再一个,我们的企业也开始逐步享受这种优惠,由于我们进口的产品没有关税,降低了我们在加工或组装产成品的成本,提高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出口到东盟的产品没有关税,提高了我们的出口竞争力。按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进入了倒计时,还只有8个月的时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基本建成。为什么说叫基本建成呢?2010年1月1日,我们率先跟东盟的老的六个成员国绝大多数产品贸易是零关税,跟其他四个成员国的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还要到2015年。
中国-东盟贸易区比北美自贸区和欧盟更具互补性
主持人:提到在2010年将初步建立,在这个贸易区建立的同时,我们想跟比如说东盟与、日不、印度、韩国之间已经达成或仍在谈判的自贸协定相比,或者再放大一些,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甚至欧盟,中国—东盟的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和差距在哪里?
许宁宁:现在在全球世界经济中间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全球化,一个是区域经济一体。
经济全球化有一定负面的影响,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很快。到目前为止,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近300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欧盟,一个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跟他们的比较而言,主要特点是:
第一,起步比较晚。因为那两个自由贸易区都在我们前面建立。
第二,合作的密切程度、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还没有那两者高,就是没有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高。
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较那两个自由贸易区,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四,我们人口多。我们这个自由贸易区远远多于那两个自由贸易区的人口。
第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大国与一个地区组织建立的自由贸易区。
这是主要的一些区别。
主持人:您觉得这些区别当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的优势有哪些呢?
许宁宁:市场待开发程度大是第一个优势。通过我们取消市场壁垒,通过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开放,能够使得东盟近水楼台先得月,如这些年来新加坡投资增长很大,去年在中国吸引外资方面新加坡排第三位,因为新加坡本身国土面积小,要寻求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待开发市场很大。
第二个优势,由十个国家组成的东盟,跟我们经贸互补性强,这种互补性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印度尼西亚是个大市场,有2亿人,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中,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可更大合作。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很多东盟的产品,比如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橡胶;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东盟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所以相互之间互补性很强,跟中国和东盟十个国家有不同的互补性。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盟之所以能走出危机的阴影,这些年来经济增长整体情况不错,出口大量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这个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东盟向日本、向美国、向欧盟出口的增长速度。
东盟应该在东亚区域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 有利东亚之间合作
主持人:04年、05年,中国、日本先后与东盟签署自贸协定,几乎是同步的。中日之间与东盟自由贸易的差异性在哪里?
许宁宁:我们是率先走了一步,我们率先跟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日本是紧随其后。因为大家都知道,自由贸易区能够通过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特别密切,这种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将影响到其他的关系密切,好比政治关系。
主持人:是否存在外界认定的经济主导权之争呢?
许宁宁:这个我不完全赞成。中国和东盟开放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日本就把跟东盟发展自由贸易关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因为毕竟日本跟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非常密切,日本高度重视跟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在2002年1月1日,日本和新加坡率先开始开放市场,因为新加坡本身没有多少农业,几乎没有农业,首先选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在自由贸易区方面又特别积极,因为新加坡是一个自由岛,本身没有什么关税,所以愿意跟别人建立自由贸易区。
日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分别跟一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是1+1的自由贸易区,分别跟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这些国家来谈建1+1双边的自由贸易区。二是日本跟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跟东盟十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签署协议相对来说比我们时间要延后,因为农业问题谈起来比较费劲。但是,日本与东盟日前签的自由贸易协议,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全,包括投资在内。
刚才讲的主导权问题,实际上普遍议论是关于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权,不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主导权、东盟和日本的主导权。东亚区域合作中间主导权问题,鉴于多方原因,中国政府主张由东盟起主导作用。为什么这么提呢?
第一,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当中是最先启动的,东盟是从1992年开始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最先启动的。我们跟东盟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包括市场开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参照东盟贸易区的模式。
第二,东盟与三个国家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建自由贸易区,就是与中国、日本、韩国都分别签署了10+1的自由贸易协定,所以都是以东盟为中心签订的协议,而中、日、韩三国之间没有达成这方面的共识。这是第二个方面,我们主张东盟在东亚经济合作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避免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主导权之争。
我们不应过分看重主导权问题,而应以大局为重、以地区增长为重。我前段时间访问日本,在东盟—日本中心,跟中心秘书长专门会谈了两次,每次都在2个小时以上,深入交流。他说,东亚国家合作中间不应该东盟起主导作用,应该是中国和日本。我跟这位秘书长讲,东盟起主导作用有利于东盟经济的发展,而这又有利于东亚之间的发展。
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谈判没有妥协让步 但会考虑东盟国家利益
主持人:自由贸易即意味着各自市场大开放,竞争加剧。
抛开国家政治战略层面的考虑,很多网友不免要问中国这么做的于国于民的切实好处是什么?
许宁宁: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1997年的金融危机已经深深的使我们感受到了东南亚如果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当时1997年我们顶着非常大的压力。通过建自由贸易区这种市场开放,中国和东盟建立密切的这种经济关系,能使得相互之间共同的来应对全球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应对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和东盟已多了一份力量。
主持人:要达到这样的程度的话,您说的互相合作、共同应对危机的力量,我们是不是要做一些妥协和让步呢?
许宁宁:谈不上妥协和让步,我刚刚讲了,中国实行的是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我们希望邻居富裕起来,希望东盟富裕起来,通过建自由贸易区是我们实现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上面,大家讨价还价,互相之间都要考虑到自己本国的利益,同时我们在谈判中间充分考虑到了东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了我们如何把自由贸易区建好,建成一个互利发展、共赢的自由贸易区。包括我们最初选择了农产品市场先开放,就是考虑了东盟不少国家主要都是农业国家,在建自由贸易区之初就开放农产品市场,有利于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
面对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考虑东盟的实际情况,积极的给予援助。好比昨天中国外长提出来了,给东盟柬埔寨、老挝、缅甸三个国家2.7亿美元的特别捐款,150亿美元的信贷,这些都是支持东盟尽快的摆脱全球金融危机,这也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如果东盟一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当中败下来了,或者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也难于向中国下调关税,这不利于我们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中国多年贸易逆差打消东盟商品倾销担心 积极促进东盟产品销往中国
主持人:东盟和中国都严重依赖出口,以欧美为主要市场,产业结构相同。换位思考,是否会出现东南亚国家一度担心的“一旦开放将成中国的商品倾销地与原料附庸”?
许宁宁:这也是东盟最初在2001年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召开的10+1会议上,有的东盟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产品有着很强的性价比的竞争优势,我们的产品跟东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我们的产品跟东盟自身生产的产品在东盟市场有竞争,这是当时2001年东盟有的国家担心的问题,尤其是开放市场以后对东盟中小企业的冲击,针对这些情况,前些年中国都是贸易逆差,最多时期的逆差是200亿美元,去年中国贸易逆差是27亿美元,中国进口东盟的产品,远远多于中国出口到东盟的产品。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的逆差在缩小,今年1—3月中国则为顺差。
主持人:对于我们现在出现的顺差,并不代表就是他们所担心的这个情况。
许宁宁:东盟担心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考虑的应对办法之一,就是我们签署投资协议。通过签署投资协议之后相互开放投资市场,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一是,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在那进行产品加工以后,再销往中国市场,如农产品加工、石油开采、采矿加工,这样可扩大东盟产品往中国出口。二是,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可开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因为东盟还与其他一些国家有自由贸易关系,好比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而目前中国与这些国家没签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企业可借助东盟与这些国家自由贸易的优惠,在东盟投资生产的产品销往这些国家,同样也有利于东盟增长。
97金融危机对于今天金融危机下的东盟各国是好事
主持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这次的金融危机有何区别?
许宁宁:第一,十年前的金融危机起于东南亚,主要是1997年7月泰国泰铢大幅贬值,直接波及到了东南亚其他的国家,而这次的金融危机是源于美国。
第二,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吸取的教训,加强了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防范措施,包括不良贷款的解决、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东亚国家加强金融合作,为应对现在的金融危机又提供了基础。从这点来说,1997年金融危机坏事变成了好事,这次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受到的打击没有1997年那么大。
第三,由于中国跟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一些国家也纷纷跟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看好东盟,这有利于东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稳定,这有利于东盟应对目前的危机。同时,10+3机制、10+6机制的建立,对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也有较大的作用。过去没有10+3机制,是因为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1998年形成的,10+3就是东盟加中、日、韩;10+6就是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是2005年开始建立的,都是在东盟开会,商定合作。
人民币区域化只是时间问题
主持人: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富邻”外交战略的首要区域。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负责任表现,为政治上互信合作、消解“中国威胁论”,经济上双赢共度艰难,战略上稳定中国的南向“战略纵深”具有重大意义。十年后的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国-东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何不同?比如,金融合作货币互换,人民币一直在这些地方民间市场扮演着“准硬通货”的角色,有没有可能实现“人民币区域化”?
许宁宁:这个是很有可能的。第一,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有利于本地区稳定,使得我们相互之间的合作中中国可给予支持的一个有利条件。
第二,随着中国跟东盟之间建自由贸易区,我们相互开放货物贸易市场、服务贸易市场,以及今后相互开放投资市场,商品的自由贸易必然会带来货币的自由兑换,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你想想看,我们交换的产品是没有关税的,今后的贸易量会增长较大,这必然要求货币的自由兑换,会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深入逐步提出来,只是时间问题。
版权所有: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 桂ICP备05008372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18号 技术支持:广科网络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白云路6号 电话:86-771-5772851 传真:86-771-5719812 邮编:5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