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通未来 数智赋能——峰会推动产供链融合迈向新高度
2025年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将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机制纽带,峰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为使命,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区域协同和法治保障“四大引擎”,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8763.8亿元到6.99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机制创新:高层对话与项目对接“双驱动”
峰会高层对话机制已成为推动产供合作的“黄金通道”。自2009年首次举办东盟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以来,该对话会已成功举办15届,时任柬埔寨首席洪森、文莱苏丹哈桑纳尔、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数百位部级领导、企业家出席,实现了东盟10国参与圆桌对话会的全覆盖,促成一批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达成能源、基础设施、物流、农业等领域产供链合作项目。本届峰会,将于9月17日举办2025年越南政府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以“创新驱动中越合作 数字赋能互利共赢”为主题,邀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铁路基础设施等领域中国企业CEO与越南领导人对话,进一步深化中越重点领域产供链合作。
双多边合作机制协同为产供链融合提供制度性保障。21年来,峰会平台注重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席秘书处、中国—越南商务理事会、中国—新加坡商务理事会广西联络办等双多边合作机制的联动配合,先后围绕优化产供链合作举办了200多场形式多样的商界经贸对接活动,助推设立了中国—东盟信息港,推进了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推动了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促成了中国—东盟部长级矿业会议机制,建立了中国—东盟物流多式联运联盟,搭建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成功承办东盟与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并促成经贸合作意向达27亿美元。本届峰会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年会暨工商会会长联席会议,将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互联互通、产供链融合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成立人工智能、青年企业家、服务贸易3个专业委员会,发挥其长效助力跨境产供链合作的“南宁渠道”首选作用。
数字赋能:人工智能重构产供链合作“新范式”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正在重塑峰会服务形态。“人工智能+峰会”将成为第22届峰会的核心亮点,将把人工智能“唱主角”贯穿全周期,创新打造峰会智能服务平台,实现会务增效、智慧撮合、智慧客服、智能宣传、数据安全等功能集成,系统分析产业发展情况、市场供需变动、潜在行业风险,推动峰会向“365天×24小时永不落幕”的智能化经贸撮合平台升级发展。目前,该智能服务平台已整合6.5万条经贸政策数据,开发出AI智能配对、多语种翻译等功能模块,首推“峰会数字代言人”交互服务,通过“会前大数据分析+会中一对一对接+会后跟踪服务”模式,前期已为中马、中印尼企业精准匹配合作需求近100项,将有力推动新能源、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产供合作项目落地。
数字经济合作将成为产供链融合新引擎。国务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本届峰会框架下的“五大赋能行动”将全力推进“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在主题设置方面,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以“智联东盟 数创未来 共享发展”为主题,将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南宁倡议》等一批创新成果;越南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以“创新驱动中越合作 数字赋能互利共赢”为主题,将致力推动中越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交流合作;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圆桌会以“创新合作・共筑繁荣:AI 赋能面向东盟的区域合作”为主题,助力AI赋能中国与东盟千行百业合作。在展示推介方面,峰会人工智能展示区已确认有甲骨文超级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AI头部企业参与产品与技术展示,挖掘更多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场景;在2025年中国(浙江、广西)—印度尼西亚贸易投资洽谈会上,广西将重点推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中印尼“两国双园·巴塘万信达产业园”人工智能(AI)应用创新中心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两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技术合作。
区域协同:助力跨区域跨境产业合作“强联通”
聚焦跨区域“硬联通”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自2018年以来,峰会推动联合中外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推动广西与13个省区市签署了《“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贸易投资合作行动计划》,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工商会发布了《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共商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合作倡议》,为带动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7年2957亿元增长至2024年6769亿元,年均增长14.8%;2024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万列。12年以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关丹产业园通过“两国双园”模式,实现了棕榈油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跨境布局,其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签约项目34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295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60亿元,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榴莲、棕榈油等东盟特色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集聚;马中关丹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15个,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涵盖钢铁、轮胎、造纸、汽车零配件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领域。
聚焦跨区域“软联通”助推跨境电商及AI赋能建设。在本届峰会框架下举办的2025年中国(北京、广西)—马来西亚贸易投资对接会、2025年中国(浙江、广西)—印度尼西亚贸易投资洽谈会2场经贸活动,将聚焦共建中马、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更注重从AI赋能产业、电商赋能产业方面推动中马、中印尼方产供链合作。其中,中马对接会将借助北京数字科技优势与广西通道资源,助力企业搭建跨境电商与数字服务合作平台;中印尼洽谈会则重点推介中印尼“两国双园·巴塘万信达产业园”人工智能(AI)应用创新中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助力中印尼电商市场升级发展招商。
法治保障:筑牢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规则之基”
创新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跨境产供合作保驾护航。作为峰会“三大品牌”活动之一的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自2014年创办至今十余年来,已推动中国—东盟商事法律合作由单一性的“对话平台”机制升级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体系。截至2024年,已推动设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东盟庭审中心等实体机构,发布《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仅近5届论坛就发布了44项商法服务首创成果,其中2024年化解的2.5亿元巨额金融纠纷案件是中国贸促会广西调解中心1993年成立以来调解成功标的最大的案件,为企业提供临时仲裁“广西样板”操作指引。本届峰会,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将推动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贸促会“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试点落地广西,启动“和为桂”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云平台,推动“诉讼+调解+仲裁”线上线下一体化解纷,为企业节省争议解决成本超30%。
以知识产权保护助推跨境产业升级发展。2024年,在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上揭牌成立了广西首批驻东盟5国知识产权服务站,构建“政府+专业机构+企业”服务模式,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三样”产业提供海外纠纷应对、风险预警培训,并协助企业化解知识产权纠纷20余起,涉案金额超5亿美元。本届峰会上,论坛将着眼于数字化保护机制落地,启动广西知识产权数字化协同保护平台机制,发布“人工智能+法律服务”应用场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广西金融领域纠纷化解务实指南,推动创新性的法律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区域内首发亮相与应用普及。
从推动项目落地的“超级撮合者”,到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合作的“创新引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推动区域产供链从“互联互通”迈向“互嵌共荣”。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上,这场跨越二十余载的经贸盛会,必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峰会力量”。
上一篇:邕城秋聚商途拓 中印尼合作探机遇 2025中国(广西)—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商务与投资交流会将于广西南宁举办
下一篇:最后一页
版权所有: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 桂ICP备05008372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18号 技术支持:广科网络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白云路6号 电话:86-771-5772851 传真:86-771-5719812 邮编:53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