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运用自贸区政策的“利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全面建成。为了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部署,贯彻落实好郭声琨书记和马飚主席的重要工作要求,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宣传、学习自贸区相关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的氛围,自治区党委机关刊物《当代广西》最近编辑出版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
《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由高层声音、政策规章、基本知识、专家论坛、应对举措5个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中央领导和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概况和知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广西各地市的应对举措等。该专刊的编辑出版对我区各级各部门学习、宣传、研究、运用乃至发挥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关政策,加快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近期,记者就《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的编辑出版,分别采访了自治区商务厅厅长刘树森,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丛和广西社科院副院长、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古小松。
政治敏锐 非常总动员
刘树森说,《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加快广西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这么一个重大战略的思想;体现了《当代广西》编辑部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捕捉最重要的新闻机遇,捕捉最重要的敏感课题,适时地推出了该专刊。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刘树森指出,该专刊对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商家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两个重要意义:首先,该专刊对全区统一思想,对广西的下一步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专刊里介绍的政策,无论是思路,还是战略措施,对全区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刊物可以说是对全区的一次动员,同时也是一次学习研究自贸区政策的及时部署,相信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它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对外宣传。《当代广西》的发行重点是在广西,同时也在全国发行,这是广西树立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该专刊的出版给中央的各个部门、全国各兄弟省市一个强烈的信息(或者说是信号):广西始终高度重视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形象宣传,同时对东盟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对外开放宣传工作。外界会通过这个刊物,解读广西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加深对广西对外开放的政策的理解,更坚定同广西的合作。
意义重大 导向性明确
“《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具有思想性、指导性、战略性和导向性,专刊出得非常及时。它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出版的一本具有重要内容的专刊,意义非常重大。”杨丛表示。
杨丛说,首先是该专刊的出版能全面地宣传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进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自贸区,让更多的企业去利用好自贸区政策和抓住自贸区带来的机遇;其次,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该专刊的宣传重点就是突出自贸区的政策,因为只有了解了自贸区的政策才能在实际交流合作中很好地使用;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通过该专刊的宣传,在广西将会形成一种大开放的合作理念,让大家抓住机遇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以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合作。
杨丛更关注企业。他说:“在自贸区里,无论是哪个城市、哪个地方,最终投资的主体是企业,真正发挥作用的也是企业。我们应该宣传企业在东盟国家如何开展合作,在与东盟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如是,将更有利于指导广西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
全面系统 出版更及时
“当我们还处在学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条约和主要内容的阶段,《当代广西》就出版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真是动作迅速。可见我区宣传文化系统在学习、研究和宣传自贸区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广西社科院副院长、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古小松给《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予高度的评价。
“该专刊囊括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种知识,内容丰富。”古小松分析到,“高层声音”是从广西应对自贸区为出发点,从领导的指示、从全局的角度来研究自贸区的建成与广西开放发展的关系。其次,学习好、掌握好“政策规章”,就能促进企业对东盟的投资。“基础知识”这块也是不可或缺的,了解自贸区和东盟国家的概况,了解广西与东盟近年来的合作情况,这对以后继续深化交流合作是很有帮助的。“专家论坛”从专家的角度来谈自贸区、评价自贸区,很有必要。最后一个部分“应对举措”,展示了广西14个地市结合自身的实际提出了对策和思考,推进与东盟的合作。
最后,古小松提到了该专刊里的知识问答,“这是一个促进大家都来学习、研究自贸区的很好的形式”。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即将建成,恰逢全球最广泛、最剧烈的金融危机,在这个历史时刻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会对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恢复国际经济贸易的“春天”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当代广西·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刊》的出笼,在广西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上一篇:启动更大的市场开放大门
下一篇:深入推进我区参与国际多区域合作
版权所有: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 桂ICP备05008372号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218号 技术支持:广科网络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白云路6号 电话:86-771-5772851 传真:86-771-5719812 邮编:530029